中国农工民主党复旦大学委员会组织沿革

发布者:史喜斌发布时间:2016-01-04浏览次数:1176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农工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创立,其时称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改名为“中国农工党民主党”。1947年2月12日,农工党上海地方组织建立。
    目前的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由原农工党复旦大学基层组织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农工党基层组织发展而来。农工党复旦大学组织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校合并前和合并后两个阶段。

一、两校合并之前

农工党复旦大学组织
    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前两年,复旦大学没有农工党党员。1951年底,周谷城和陈掾两位教授加入农工党。1952年8月6日复旦农工党第一届支部成立,当时也被称为上海第三支部,由农工党原地下党员严北溟任支部主任委员,陈掾王仙舟任委员。共有党员9人。1953年5月8日, 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换届,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二届支部成立,严北溟同志连任主任委员,李振麟、赵景深任委员。1954年和1958年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再次两度换届,产生了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三、四届支部,均有周谷城任主任委员,李振麟、严北溟任委员。此时,校内文科的一些著名教授相继加了农工党。如:赵景深,吴文琪,刘大杰,郑权中,李振麟,张世禄,周达云等。1963年,换届产生了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五届支部,吴文祺任主任委员,李振麟任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党派工作受到较大冲击。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2月,民主党派活动恢复正常,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也恢复了组织活动,当时有党员18人,分布在文科各系,主要是中文、外文和哲学系。1979年,农工党复旦大学第六届支部成立,严北溟任主任委员,蒋孔阳任副主任委员。80年代初期,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开始发展文革后的第一批党员,包括哲学系的潘富恩、朱志凯以及中文系的蒋孔阳、周斌武、濮之珍等人。1980年和1984年的两次换届,产生了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七、八届支部,均有严北溟任主任委员,蒋孔阳任副主任委员。1984年之前,因为当时同济大学尚未成立农工党组织,参加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组织活动的还有同济大学的三位副教授。1986年化学系刘旦初加入农工党后,成为学校理科第一个农工党员。
    1988年,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九届支部成立,蒋孔阳任主任委员,潘富恩任副主任委员。
    1990年4月19日,农工党复旦大学支部升格为总支,成立了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一届总支部,蒋孔阳同志任主任委员,潘富恩、刘旦初任副主任委员。下设两个支部:文科党员一个支部,理科和其他部门的党员为另一个支部。主任委员分别是朱志凯和任帜刚。
    1993年换届产生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二届总支部,蒋孔阳连任主任委员。刘旦初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潘富恩任副主任委员。党员人数61人。仍设两个支部,主任委员分别为张兵和庄义大。
    1997年换届产生复旦大学第三届总支部,姜义华担任主任委员,刘旦初继续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党员人数为66人。两个支部主任委员连任。

农工党上海医科大学组织
    1957年11月,农工党上海第一医学院支部成立筹备小组,最初有康德、胡安邦、关曾文、张昌铭、徐迪三、许崇德、唐伯福、范日新等8名党员,并委派康德、胡安邦二位同志为召集人。
    1963年农工上海第一医学院党支部正式成立,由盛梦仙任支部主任委员。1966年“文革”开始后党派活动被迫全面停顿。1977年11月粉碎四人帮后,上一医农工党支部开始酝酿恢复党派活动,于1980年正式恢复组织活动。在徐迪三等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发展了多名党员,到1984年党员为19名。同年,支部进行第一次换届,产生了农工党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届支部,徐迪三同志任支部主任委员,王岱明任副主任委员。之后几年农工党一医支部发展迅速,至1988年党员人数超过了50人,是年9月,农工党上医大组织升格为农工党上海医科大学总支部。徐迪三任总支部主任委员,左焕琛任副主任委员。
    由于附属医院的农工党员人数愈来愈多,为便于组织活动的开展,经上海农工党市委批准,于1991年成立了农工党上医大第一届工作委员会,徐迪三、左焕琛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以及联合支部共4个支部。 1993年,农工党上医大工作委员会换届改选后成立了第二届工作委员会,徐迪三继续任主任委员,蒋豪、杨绪霞任副主任委员。下设5个支部(上医大校部从联合支部中分出成立独立支部)。党员人数达91名。
    1996年,农工党上医大工作委员会再度换届,成立了农工党上医大第三届委员会,胡锡琪任主任委员,杨绪霞任常务副主任委员,祝墡珠任副主任委员。徐迪三任名誉主委。党员人数达119名。1999年5月其下设联合支部撤销,先后成立眼耳鼻喉科医院支部、肿瘤医院支部以及妇产科医院支部。1999年5月,中山医院支部因党员人数的增加升级为总支,下设两个支部。2002年8月,纺三医院并入中山医院,纺三医院农工党支部成为中山医院总支的第三支部。

二、两校合并之后

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
    2002年1月11日,农工党原复旦大学组织与原上医大组织合并,使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组织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农工党基层组织,党员人数超过了260人。新的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由祝墡珠担任主委,梁鸿、黄祥荣、吴礼权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分设邯郸校区总支委员会、枫林校区总支委员会,分别由梁鸿、祝墡珠担任总支部主任委员。两个分委会下均分别设有支部。“委员会—分委会—支部”三级组织框架的确立和运作,为促进党员交流、加强组织发展和骨干队伍培养、推动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开展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
    2007年1月8日,换届选举产生农工党党复旦大学第二届委员会,赵强任主任委员,梁鸿、徐丛剑、黄峰平、吴礼权为副主任委员。党员的学科分布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和管理等各个领域,与农工党的医卫届别特色更加贴近。2009年6月赵强因调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卸任主任委员,由黄峰平接任。
    2011年9月29日,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农工党复旦大学第三届委员会,黄峰平任主任委员,梁鸿、徐丛剑、吴礼权、许剑民任副主任委员,郑元者、葛宏波、陈刚、张宏伟、范薇、张华、朱永学、高鸿云、郭丽敏任委员,唐昱任秘书。2013年黄峰平涉嫌经济犯罪,2014年7月17日农工党市委发文,开除其农工党党籍。
    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下设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两个分委员会,梁鸿任邯郸校区分委会主任委员,吴礼权、郑元者任副主任委员,葛宏波、朱顺龙、曹珍芬蒋爱华任委员,蒋爱华兼任秘书;徐丛剑任枫林校区分委会主任委员,张宏伟任副主任委员,范薇、潘志刚、缪长虹、张华、张荣、高鸿云、郭丽敏、朱永学、胡昌东、陈刚、丁佩华任委员,丁佩华兼任秘书。
    邯郸、枫林两校区下分设2个和7个支部(或总支)。截至2015年8月底,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共有党员351人,其中邯郸校区分委会74人,枫林校区分委会2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