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复旦大学委员会组织沿革

发布者:史喜斌发布时间:2014-06-18浏览次数:130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1948年元旦,民革在香港成立。它继承孙中山爱国和进步的革命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为建立独立、民主、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新中国建立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1955年3月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复旦大学委员会由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民革基层组织发展而来。民革复旦大学基层组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两校合并之前和两校合并之后。

一、两校合并之前

民革复旦大学支部
    1956年,民革复旦大学支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孙晓楼为召集人,委员是徐澄宇、项哲。民革党员有14人。民革第二届支部成立于1961年4月13日。主任委员为徐福基。由于经历“反右”等政治运动,党员人数降至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革组织被迫停止一切活动,没有党员参加当时的“革命委员会”。
    1978年春,民革复旦大学基层组织恢复组织活动。由于人员工作变动,当时在复旦大学的民革党员仅剩3人。1980年11月正式恢复民革复旦大学小组。王芝芳任组长。1986年4月19日,“文革”后的民革复旦大学第一届支部成立,王芝芳任主任委员,谢跃华任委员,党员人数增至7位。1989年3月10日,换届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二届支部。王芝芳继续担任主任委员,陈天平、潘振亚任委员,党员人数为11人。1991年10月8日,换届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三届支部。陈天平出任主任委员,过传忠任副主任委员,潘振亚任委员。1992年9月25日增补邓铁军为委员。
    此后,民革复旦大学支部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1995年10月9日,换届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四届支部。陈天平继续担任主任委员,周德庆、何慧湘任副主任委员,邓铁军、武桂云任委员。党员人数达到25人。1999年6月2日,换届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五届支部。陈天平继续担任主任委员,武桂云任常务副主任委员,邓铁军任副主任委员,叶衍铭、黄玉峰任委员。党员人数有30人。

民革上海医科大学支部
    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民革党员。
    1985年5月,原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陈镇坤加入民革,成为原上海医科大学第一个民革党员,参加民革上海市卫生局支部活动。1986年,妇产科医院高熹春等人加入民革。1987年起,妇产科医院的民革党员参加卫生局支部的医院卫生小组活动。1992年,民革上海医科大学小组成立。1996年10月,民革上海医科大学第一届支部成立。胡宇杲出任主任委员,杨秀芳、沈渭娟任委员。党员人数达到15人。2000年1月,换届产生了民革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届支部。吕元出任主任委员,沈渭娟、李益明任委员。

二、两校合并之后

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
    2001年12月27日,经民革上海市委员会批准,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民革组织正式合并,成立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这是上海民革基层组织中唯一以委员会建制形式成立的组织。陈天平出任主任委员,吕元、武桂云、沈渭娟任副主任委员,李益明、黄玉峰、叶衍铭任委员。2006年10月9日,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吕元出任主任委员,武桂云、沈渭娟、臧志军任副主任委员,李益明、黄玉峰、施胜今任委员。
    2011年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换届,当年7月5日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民革复旦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吕元继续担任主任委员,臧志军、李益明、武桂云任副主任委员,吴晓晖、施胜今、黄玉峰、谢晓凤、华逢春为委员。
    2013年6月,增补吴晓晖为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下设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2个直属支部。臧志军任邯郸直属支部主任委员,武桂云、郭滨任支部副主任委员,黄宁阳、孙文捷、文国玉、张建秋任委员,周韧稜任秘书;李益明任枫林直属支部主任委员,陈利明任支部副主任委员,李文娟、陈文霞任委员,李文娟兼任秘书。
    截至2015年8月底,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共有党员90人,其中邯郸校区直属支部54人,枫林校区直属支部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