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九三学社复旦大学邯郸分委会组织部分社员前往无锡参观秦邦宪故居、王选事迹陈列馆和东林书院旧址。九三学社市委组织部、校统战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应邀参加。 王选事迹陈列的各种陈列品以及馆解说员的详细介绍,生动地重现了王选院士光辉的一生。尤其是在当时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王选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让人肃然起敬。正如王选自己所说:“回想多少年来的艰苦历程,我们始终是在与困难的斗争中发展的……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松一口气就会彻底完蛋。但我们始终充满信心。”从王选院士的事迹中,我们还看到了他提携后学,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遗嘱中要求捐献所有有用的器官(包括角膜等)。这是何等的淡泊与从容!凡此种种,都让社员们无尽感慨,更为九三学社能有王选院士这样的知识分子楷模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之后,社员们还参观了东林书院旧址,跨越千年的时空,感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济世抱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尤其在明朝天启年间,面对阉党掀起的血雨腥风,东林书院的文人志士不畏邪恶、前仆后继,践行和恪守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与操守,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供稿:张震)
从秦邦宪故居收藏的图书、照片资料中,可以看到一个革命者为中国富强而奋斗不息的短暂一生:自幼勤奋读书、立志报国,为探求真理投身革命,在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临危受命历尽艰难,创办《解放日报》,为中国革命新闻事业开创新的局面。1946年4月8日,博古作为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中共代表,因飞机失事在返回延安途中遇难,结束了他39岁短暂、辉煌而悲壮的生命。周恩来的题为《四八永垂不朽》中,特别说:“博古,你是为修改宪法而粉身碎骨,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坚持完成一部民主宪草,建立民主中国而努力奋斗到底!”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勇气和鞠躬尽瘁的精神让人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