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午,九三学社复旦大学邯郸分委会第五支社在经济学院举办新文科交叉创新学术论坛,论坛主要议题为“文科学科交叉的模式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文科应用”“文科支社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角色”等。会议由支社主委、经济学院刘庆富教授主持,13位社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王燕教授分享了参政议政工作经验,建议政府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制度与信用约束,以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赵芳教授认为,在AI技术变革的时代,更应坚守人文科学,使技术进步与人类文明形成良性互动,并推动文理学科深度融合。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段枫副教授分析了文科教育在当前学科调整背景下面临的挑战,表达了对学校在培养“干细胞式”人才过程中关注人文,使理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同步建立人文价值框架的期待。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燕峰副研究员讨论了AI对文科研究的赋能,呼吁建立校内算力资源申请和分配机制,以切实提升数据驱动的文科研究效率。历史学系张静儒青年副研究员结合学生论文指导,探讨了AI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指出部分学校采取“AI查重率”等限制措施,反而导致学生刻意规避规范表达,形成“人类模仿非AI表达”的悖论。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冯予力副教授同样从对AI语言“拟人度”的研究出发指出AI生成文本可能会影响人类语言使用方式,并以英语+计算机双学位项目为例介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挑战。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吕晶青年副研究员从理科转文科学者角度,建议学校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以推动创新研究,并表达了对文科研究成果如何有效转化的困惑,希望理论研究能够切实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华初教授提出了加强院系间的跨学科交流,推动文理交叉合作机制完善;建立AI资源共享平台,解决文科研究的算力需求;加强文理院系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科深度融合的建议。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杜晓帆研究员指出在AI浪潮中需理性认识技术局限,同时坚守人文伦理,并结合自身跨学科团队经验,强调交叉学科研究应超越短期利益导向,推动真正的学科融合与合作。新闻学院博士后史金铭结合咨政报告撰写经验,探讨了理论研究的落地问题,期待学术研究、咨政报告与社情民意写作能相互促进。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刘军梅副教授与九三学社邯郸分委会委员、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震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参会,表示期待支社继续组织此类活动,深刻思考AI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联系,积极献言献策。
刘庆富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点观点:一是在当前“AI in All”背景下,数学作为AI研究的基石,数学思维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二是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对于现代科研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应关注学科融合的挑战;三是新文科建设应保持人文学科主体性,通过数智技术赋能文科研究,同时发挥人文社科对理工医等学科的独特价值。
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社员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文科创新路径的精神,也进一步增强了支社的内部凝聚力,为汇聚九三人才优势,推动学校新文科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人:冯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