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沈农再聚首,六十八载北迁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0-15浏览次数:2362

   10月14日,复旦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校史发掘暨统一战线工作交流座谈会在沈阳农业大学顺利召开。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科院院士赵东元,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广林出席会议并致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启军主持会议。

      刘广林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渊源与历史沿革,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北迁沈阳,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现为沈阳农业大学),复旦与沈农的渊源自此缔结。北迁的复旦师生为沈农打下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同时也为沈农的统战工作埋下了火种。1952年沈农共有民主党派人士19位,其中九三学社社员就有10位。到60年代初,民主党派人士已达到60位,复旦出身的占了一大部分。沈阳农学院肩负着为祖国农业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一代代沈农人为东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复旦与沈农再次聚首,既是对往昔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与会的北迁师生代表与教师子女共同追忆北迁历史,他们一致认为,北迁的复旦师生为沈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迁教师代表邓明琴教授(95岁,复旦农学院教师、中国草莓之母),北迁学生代表马志泓教授(87岁,复旦农学院1951级学生)、郭鹏程教授(87岁,复旦农学院1950级学生),北迁教师子女代表谭德歌(复旦农学院教师谭其猛之女)、洪文(复旦农学院教师邓明琴之女)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进行交流发言,追忆北迁故事,重叙两校渊源。

 


郭鹏程教授在沈农学习工作已有68年,他至今仍铭记着复旦母校的培养,他将沈农比作一棵大树,而复旦农学院正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扎得深,蒂才能结得牢,复旦农学院的老先生、老教授是沈农的宝贵财富,值得沈农人永远铭记。结合北迁的毛宗良、章守玉、陈恩凤等老教授们的事例,郭鹏程教授指出老教授们忠诚、敬业、清廉与担当的优秀品质值得所有沈农人学习。

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张晓鹏从九三学社历史档案利用角度进行发言,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围绕复旦农学院北迁的历史资料挖掘整理进行了发言,并同沈农档案馆进行了档案资料交换。


赵东元强调,沈阳农业大学与复旦大学虽地隔千里却血脉相连,1952年的院系调整,既是时代洪流中国家对集体的任务和安排、也是集体向个人的动员与沟通、更是个人对国家的使命和担当。农学院北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最后他表达了对两校日后共建的美好期冀,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座谈,能够搭起两校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埋下伏笔;为青年一代投身国家建设,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座谈会开始前,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负责同志专程登门看望了邓明琴先生,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晓鹏等向陈恩凤先生塑像献花。

沈阳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党委统战部、档案馆负责人陪同参加座谈会。